1、海威格斯特提出青少年期拥有八项主要的任务:接受自己的体格,并善用之;与同性与异性建立新的更为成熟的关系;获得男性化和女性化的社会性别角色;从父母及其他成人那里获得情感情绪的独立;为一份挣钱的职业做准备,为婚姻和家庭生活做准备;渴望并获得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获得一系列价值观和某种道德系统作为行为指南——发展一种意识形态。
我越来越少地在校园里看见一种真正的青春的肉身的美丽,健壮挺拔,轻盈灵动,像枝头沐浴阳光的苹果或柠檬那样汁液充沛,芬芳四溢。
大部分的孩子给人一种收缩、滞阻、苍白的感觉,他们裹着肥肥大大的校服,匆匆走在校园里,或戴着厚厚的眼镜,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而很多家长和老师都不鼓励孩子去“爱美”,去“欣赏自己的身体”,认为会分散学习的精力或导致早恋,或是出于更隐秘的对“性”回避的原因。那么我们的教育就缺少了很重要的一环——对人类形体之美、风度之美的欣赏和塑造,那是希腊人要用石块去雕刻,用橄榄枝桂冠去歌颂的青春之光。
因为羞耻于自己身体的变化,因为电视和网络、整容广告里宣传的美的模板,因为所有人都避讳谈性与身体,多少青少年是在孤独和厌弃感中度过自己的花季雨季?
对自己身体的满意度是与青少年的忧伤相关的一个重要因素,女孩对自己的身体更为不满,自尊也更低。一些女孩通过绝食来减轻体重,或羞耻于胸部的发育用驼背去掩饰。
除了漠视青春的身体,我们更漠视这样的身体里有情欲,如果我们能更开放更光明正大地去讨论青少年的恋爱、性行为、避孕、防艾、自我保护,类似那个12岁女孩在厕所里产子、14岁少年打赏主播十几万的新闻就会少一点。
我有时会看到校园里男生们会玩这样的游戏,几个人抬起一个男同学,把他的大腿分开去撞一棵树,或在门框上磨蹭,在那样的哄笑里,我想到了中国式的闹洞房,李安的《喜宴》里有非常揭露式的一幕。身体和欲望都是自然的,可以把它导向健康优美高尚,也可以将它压抑至下流猥琐变态。
我记得我高中时,学校开过一次女生大会、男生大会,男女同学在不同的礼堂里,那个下午我们分开两列,每人提着自己的板凳,有的人还带上了书和作业,在队列里,大家莫名脸红,比平时更安静,却又更躁动,然后我就听一个妇女干部在台上用喇叭讲了两个小时的早恋的危害、少女被强奸后有多羞耻,女孩子要自尊自爱,男生如果说喜欢你就是不要脸之类的话。
其实小学五六年级开始,班上就已经有了“班对”了,十三四岁喜欢上异性,并渴望被异性关注是多么正常的一件事情,家长和老师严防早恋,无非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怎么去掌控好这件事情。因为我不会处理这件事,所以你不要做,就是这样。到了大学毕业,父母却立即催你恋爱结婚,似乎18岁之前你不该懂的事情一夜之间你就得懂。
有的孩子处在另一种更深刻隐蔽的痛苦和彷徨里,那就是性别认同障碍。
我有一个男同学一直是以好姐妹的姿态混在女生堆里,并且比女生爱美、嘴巴比最泼辣的女同学都刻薄,感觉随时能叉着腰和人对骂。
我也认识一个女孩一直穿束胸,剪极短的头发,声音也很中性,初中开始就叫其他女孩子"老婆“,和男生称兄道弟。
做老师后,每个班上有一两个特别文弱细腻的男孩,我能观察和感觉到他们对自己的层层包裹的自我保护和不稳定的内心深处。但我很难直接开口去交流,而家长也只是觉得我们家小孩性格就是这样而已。事实上,老师和家长都太缺少性别认知和性取向方面的知识,所以我们无法看见我们最爱的孩子也许正在经历困惑和痛苦。
如果说对自我是一片混沌的话,同样,对未来、对这个世界的构成和运转,对形而上,大部分孩子也是懵懂的,当然很多成年人其实也是。
他们有的是零零碎碎的来自微博、贴吧、朋友圈、家里的饭桌的关于某些事件的判读或结论,有的是刷不完的题,背不完的知识点,他们学得越多,思考得越少。他们不读诗,不读哲学,不辩论,哦,他们有辩论,关于“是否以成败论英雄”这样的嘴皮子训练,他们甚至也不歌唱了。
教育是让一个人发现自己,他跳了起来,带着兴奋和惊奇的感觉去探索世界,他如饥似渴地去学习自己能够用上的东西,或者花很长的时间去冥想玄思,遗忘掉摆脱掉那些别人加诸于他的东西。
教育其实不存在管理和被管理,而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喜欢的一幅画面是“童子五六人,冠者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教育的最高境界当如是。
也许我是一个过于理想的人,但难道教育不正是人通往理想的手段吗?
如果经过十几年的教育,我们培养出来一批又一批没有理想、没有情操、没有趣味、没有常识、没有文化、没有活着兴头的人来,这些人只是像工蚁一样活着,像老鼠一样囤积,像苍蝇一样地去追逐,然后死去,像水消失在水中,那说明我们的教育是伪教育,进步是伪进步。
2.行为(B)是个体(P)与其环境(E)的函数(F)。要理解某个青少年的行为,就必须把他的个性和环境作为相互依存的因素。
我见过一些家长,想要纠正孩子的某些行为,却仅仅看到行为的本身,就好像不去治感冒,而是捂着孩子嘴鼻不让他咳嗽,一咳嗽就骂他一样。
纪律散漫,个性骄纵的孩子,十个有七个是因为家里父亲的不管事;性格阴郁,叛逆敏感的孩子,十个有七个是因为父母感情不和,家庭关系破裂。
父母不负责任,或者不能做到理智地处理好彼此的关系,并且懒于修复,自己不愿意做出努力去改变,却一味要求老师去改变孩子,这怎么可能做得到?
自己在家从不看书,手机不离身,言谈之间都是些庸俗的市井之事,攀比心强,把成绩当股票去看,却要求孩子树立远大理想,时时刻刻搞学习,考不好就做深刻反思,保证只能进步不能后退,这怎么可能做得到?
老师只能提供意见和学习环境的支持,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和竞技场。偷懒的父母,会受到惩罚。
而老师也会对学生的个性过早定型,例如这个学生开朗胆子大,让他做班干部,那个学生默默无闻,不惹事,调去和班上最爱捣乱的学生坐……而个性是特质、信念、价值观及态度与其自身的发展历史构成的系统。
对怯懦自卑的学生,应该了解他过去是否有受挫的经验,不能一味地逼迫他去表现自己,承担责任;对偏激幼稚的学生,应该倾听他的意见和看法,在交流中为他提供更多的视角;对脆弱骄傲的学生,不妨让其经历一点挫折;对懒散麻木的学生,重要的是找到他的热情,树立一个奋斗人生的信念……
我必须承认,班主任的大部分时间除了备课教学,都被一些琐事占据,把每天对付过去已经很不容易。能对班上每个学生的性格了如指掌,并且能针对每个学生制定出一个长远的可操作的培养计划的班主任是凤毛麟角,雅礼也只有一两个不要命的。一个班十五个学生,我可能能做到,五十五个,我只能争取做到自习课不讲话,每天每科作业收得上来,考完月考后敲打敲打。
当然这远远不够,我知道我能做得更好,但很无奈,是真的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学压力太大,进度太快,琐事太多。在这里对我带过的1616班道歉。
作者:江鹭